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电话:400-123-4567

公司新闻

医械行业深度报告:医械beat365研发创新热点在哪?

  beat365医疗器械细分市场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其中体外诊断、高值耗材、低值耗材、医用设备、家用设备是主流的细分市场,本篇报告将医疗器械细分为体外诊断、医用耗材、医疗设备、流通服务四大部分。

  2013-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由2,120亿元增长至4,4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4%。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5304亿元,同比增长19.86%,预计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15%以上年复合增速,远高于国内GDP增速。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国家卫生、居民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的增加,相关部门对医疗器械发展的政策支持,以及国产替代加速,医疗器械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并且有望诞生世界级的龙头企业。

  行业的核心投资逻辑在于进口替代,同时还需要关注细分市场的增速、细分行业国内企业的研发水平、细分行业生命周期等因素。在对国产替代程度、市场容量及增速、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本篇文章提出大型医疗影像设备、内窥镜、骨科关节类耗材、化学发光、分子诊断、POCT是值得进行重点关注的细分领域。

  二、医疗器械行业可大致分为体外诊断、医用耗材、医疗设备、流通服务四个细分行业

  二、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心血管器械和骨科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最大的细分市场领域

  自上而下来看,医疗器械自身并不是独立的一级行业。从上市角度来看,医疗器械行业公司普遍归类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17)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C35)下,以及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C35)。从二级市场的角度看,行业内企业普遍处于申万行业分类标准中医药生物下的医疗器械二级分类。

  根据2017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版,对医疗器械的明确定义为: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其目的是:(一)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二)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三)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四)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五)妊娠控制;(六)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我国根据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分类目录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制定: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外科用手术器械(刀、剪、钳、镊、钩)、刮痧板、医用X光胶片、手术衣、手术帽、检查手套、纱布、绷带、引流袋等。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医用缝合针、血压计、体温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显微镜、针灸针、生化分析系统、助听器、超声消毒设备、不可吸收缝合线等。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角膜接触镜、人工晶体、超声肿瘤聚焦刀、血液透析装置、植入器材、血管支架、综合麻醉机、齿科植入材料、医用可吸收缝合线、血管内导管等。

  其中,我国对第Ⅰ类医疗器械实施产品备案管理,对第Ⅱ类、第Ⅲ类医疗器械实施产品注册管理,具体情况如下:

  医疗器械注册证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满需延续注册的,应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向原注册部门提出申请,除存在不予延续注册情形外,原注册部门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医疗器械细分市场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其中体外诊断、高值耗材、低值耗材、医用设备、家用设备是主流的细分市场,因为医学影像在医用设备中细分类别多、市场份额大,也有部分机构将其单独列示,代替医用设备的位置。因为本篇研究报告为总览,因此在此取最广泛的分类概念,即将医疗器械细分为体外诊断、医用耗材、医疗设备、流通服务四大部分,具体如下表:

  体外诊断是指在体外通过对人体体液、细胞和组织等样本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诊断方法。体外诊断是临床诊断信息的重要来源,能够为医生治疗方案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指标,是保证人类健康的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在优生优育、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等领域,体外诊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外诊断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可以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血液诊断等。其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是基于小分子物质化学反应或者蛋白类物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检测标志物,分子诊断是在基因水平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我国《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根据产品风险程度的高低,将按照医疗器械进行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依次分为第三类、第二类、第一类产品,并实施分类注册管理。第三类产品注册管理部门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二类产品为省、自治区beat365、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一类产品为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

  医用耗材是指在临床诊断和护理、检测和修复等过程中使用的医用卫生材料。其品种型号繁多,应用广泛,是医疗机构开展日常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物质。从价值角度讲,医用耗材可分为高值医用耗材和低值医用耗材。

  高值医用耗材无明确的界定,一般是指对安全非常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械。高值医用耗材主要是相对低值耗材而言的,包括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人工关节、其他脏器介入替代等医用材料。

  低值医用耗材是指医院在开展医疗服务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次性卫生材料,包括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采血管、医用敷料、引流袋、引流管、留置针、医用手套、手术缝线:低值耗材细分市场

  医疗设备并无明确的定义,而是作为医疗器械的细分品类,通常不与医疗器械特别区分,医疗设备通常分为三大类,即诊断设医疗设备类、治疗设备类及辅助设备类。

  诊断设备类可分为八类:X射线诊断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功能检查设备、内窥镜检查设备、核医学设备、实验诊断设备及病理诊断装备。

  治疗设备类可分为10类:病房护理设备(病床、推车、氧气瓶、洗胃机、无针注射器等);手术设备(手术床、照明设备,手术器械和各种台、架、凳、柜,还包括显微外科设备);放射治疗设备(接触治疗机、浅层治疗机、深度治疗机、加速器、60钴治疗机、镭或137铯腔内治疗及后装装置治疗等);核医学治疗设备-治疗方法有内照射治疗、敷贴治疗和胶体治疗三种;理化设备(大体上可分为光疗商务、电疗设备、超声治疗及硫疗设备4类);激光设备—医用激光发生器(常用的有红宝石激光、氦氖激光、二氧化碳激光、氩离子激光及YAG激光等);透析治疗设备(常用的人工肾有平板型人工肾和管型人工肾两大类);体温冷冻设备(半导体冷刀、气体冷刀和固体冷刀等);急救设备(心脏除颤起搏设备、人工呼吸机、超声雾化器等);其它治疗设备(高压氧舱、眼科用高频电铬器、电磁吸铁器、玻璃体切割器、血液成人分离器等)。这都属于各科专用治疗设备,如有必要亦可单独分成一类。

  辅助设备类可分为如下几类:消毒灭菌设备、制冷设备、中心吸引及供氧系统、空调设备、制药机械设备、血库设备、医用数据处理设备、医用录像摄影设备等。

  医疗器械的流通服务细分市场主要为在器械生产企业及终端用户(医院)之间的经销商,并且负责后续的供应链服务等。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医疗器械流通企业行业划分隶属于“F 批发和零售业—F51 批发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属于“F 批发和零售业——F515 医药及医疗器械批发”。

  高值医用耗材生产厂商通常不具备直接面向医疗机构的销售渠道,而流通环节作为连接高值医用耗材生产厂商与各级医疗机构的纽带,在整个高值医用耗材产业链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传统上,我国高值医用耗材的流通通过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各级经销商逐层开展。

  在传统的高值医用耗材流通过程中,生产厂商通常在全国各地有数家至数十家合作关系较为稳定的一级经销商,一级经销商在各自授权区域内的各市县又发展若干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级的下级经销商。产品在出厂之后,经由多级经销商逐层销售,最终达到医院终端,供患者使用,而各级经销商也发挥了开拓医院客户资源的功能。

  随着“两票制”的实施推行,医疗器械流通产业链条中流通企业将直接对接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我国高值医用耗材传统的多级代理制度将面临着重大重构。同时医院可选择的经销商数量大幅减少,其采购将更集中于少数供应商。一级经销商将把渠道下沉,直接面向广大医疗机构进行销售,全国性或区域性配送龙头企业将迅速崛起。而低级别的中小型经销商则面临着转型或被淘汰的风险。

  近年来,业内也出现各类新型经营模式,例如,部分高值医用耗材生产厂商通过自营方式,直接向医疗终端进行销售。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生产厂商需在全国各地建立数量庞大的销售团队,成本高昂。也有部分厂商通过并购下游经销商的方式,快速构建销售渠道网络。此外,也有部分实力较强的经销商,以抱团或整合的方式形成区域龙头型分销企业,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和雄厚的资金实力,直接面向医院进行销售,为医院提供高值医用耗材供应链管理服务。

  医疗器械制造业,品类繁多,上游组件涉及领域较广,包括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生物化学、材料等行业;基于医疗器械行业存在一定特殊性,主要通过医疗器械经销商销售至终端客户;下业是以各级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机构。

  自1895年伦琴率先发现X射线并应用于医学影像X光机后,全球医疗器械技术不断革新,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得以迅速发展,并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技术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3,698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4,050亿美元。未来,随着医疗器械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临床需求的不断提升,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将增长到5,945亿美元,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步入稳建的发展时期。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起步早,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

  相较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起步较晚。医疗器械的整体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国建国到1978年,1952年国家诞生了第一台X光机,X光机的诞生奠定了医疗器械成为大健康领域里的一个分支,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2000年,医疗器械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处于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到现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从仿制发展到个别产品市场技术逐渐超越。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也相应提高beat365,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迅速。2013-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由2,120亿元增长至4,4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4%。与全球市场相比,医疗器械行业属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政府支持政策的不断深化,医疗需求将不断释放,从而推动医疗器械市场的持续扩容。不断增加,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数据,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5304亿元,同比增长19.86%,预计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15%以上年复合增速,远高于国内GDP增速。

  资料来源:Evaluate Medtech,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东兴证券研究所,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

  二、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心血管器械和骨科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最大的细分市场领域

  医疗器械产品种类众多,其中体外诊断、心血管、诊断影像、骨科耗材领域在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均有较高市占率。具体来看,2017年全球前五大医疗器械合计占比51%,规模达到2066亿美元,其中体外诊断(IVD)、心血管类和诊断影像类位列前三,2017年全球市场规模分别为527亿美元、486亿美元、405亿美元。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前五大医疗器械种类市场规模达到2434亿元,合计占比55%,其中诊断影像、体外诊断(IVD)、低值耗材位列前三,市场规模分别为708亿元、620亿元、575亿元,心血管位列第四,市场规模266亿元,市占率6%。

  图表14:2017年全球及中国医疗器械细分产品市场占有率、2017-2024年复合增速

  资料来源:Evaluate Medtech,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东兴证券研究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预期寿命已经从2000年的71.40岁增加至2015年的76.34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从2000年69.63岁增加至2015年的73.64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73.33岁上升至2015年的79.43岁。预期寿命提升的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0-2019年中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19年的比例达到12.60%,较1990年上升7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显著提高医疗器械的整体需求。举例而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剧,人群的骨折、脊柱侧弯、颈椎病、关节炎、关节肿瘤等疾病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对骨科器械的需求将增加。另外,主动脉及外周血管等疾病的发病人数亦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对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需求量不断扩大。其他如影像设备beat365、诊断设备、低值耗材等需求也同样将随着老龄化带来的疾病问题一同上升。

  卫生费用支出逐年增加,为产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中国卫生费用总支出逐年增加,且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速,远高于同年GDP增速,但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内需强烈: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逐年增加,增长幅度高于同年GDP增速,且医疗保健消费占比基本维持在7%左右。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持续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国基本医保参保(参合)人数达13.4亿,参保率达98.8%,连续5年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2018年,国家颁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针对具有为我国发明专利、技术上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特别审批通道,为国产医疗器械完成进口替代保驾护航。

  分级诊疗政策逐步落地,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成为国产医疗器械的重要市场。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医疗领域目标,在2020年、2025年、2030年县级医院国产中高端器械市占率分别达到50%、70%、95%。

  根据《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末,我国共有乡镇卫生院3655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652所。作为分级诊疗体系的基石,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能否满足医疗系统改革后激增的医疗服务需求,已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通知》,同时发布了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对于这两类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做出明确要求,力争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达到基本标准,部分服务能力较强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推荐标准,这意味着3.7万的乡镇卫生院和3.5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加快实现达标建设,医疗设备配置也成为重中之重。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在一些中低端领域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但是在技术、品牌、渠道、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弱,高端市场仍由GE、飞利浦、西门子、欧姆龙、罗氏、强生、雅培、美敦力等外资企业占据,以上海为例beat365,内窥镜、超声、MR、CT等产品在二级以上医院国产化率不足20%。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吸收自用,有望在高端市场也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资料来源:上海市医疗设备器械质控中心,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民生证券研究院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众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根据CFDA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15343家,其中可生产一类产品的企业4979家,可生产二类产品的企业8957家,可生产三类产品的企业2366家。这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和北京等六省市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占全国总数的58.5%,医疗器械行业的上市公司也主要分布在这六个省市。

  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普遍市值较低、营业规模较小。从上市公司市值来看,市值超1000亿的仅有迈瑞医疗一家,介于200亿和500亿之间的也仅有乐普医疗、鱼跃医疗、健帆生物、安图生物、威高股份五家,低于50亿市值的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多达35家,我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体量较小(数据截至2019年)。医疗器械市场整体集中度较低,部分产品领域企业众多竞争相对激烈。

  2017年,全球前20大医疗器械企业销售额达到2207亿美元,合计市占率54.5%,中国前20大医疗器械企业销售额560亿元人民币,合计市占率12.7%。主要是由于国内企业在细分领域的产品线较为单一,尚未形成有明显规模效益的综合实力,特定领域的产品品类与生产企业数量较多,导致行业集中度较为分散。

  2017年,全球前20大医疗器械企业中有9家企业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合计市占率36.4%,其中美敦力以300亿美元销售额位列第一,市占率7.40%。中国前20大企业中,有迈瑞医疗、新华医疗、威高股份、迪安诊断销售额超过50亿元,合计市占率7.35%,其中仅迈瑞医疗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市占率2.53%

  根据国际医疗器械企业龙头发展经历,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行业内并购预计较为活跃beat365,细分市场内龙头效应将逐渐增强。

  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增速较快,政策支持频出,并且引导行业向规范化、透明化发展,对于投资而言,最主要的逻辑便是国产替代,特别是市场容量较大的细分产品;另外,还应关注细分市场增速大于行业整体增速的赛道;并且,也需要注意国内厂商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实力。

  目前,国产医疗设备已逐步突破多项技术壁垒,已经基本实现进口替代(国产占比超过50%的细分领域包括:1)植入性耗材中的心血管支架、心脏封堵器、人工脑膜、骨科植入物中的创伤类及脊柱类产品等;2)大中型医疗设备中的监护仪、DR等;3)体外诊断领域的生化诊断;4)家用医疗器械中的制氧机、血压计等。

  乘着分级诊疗、基层放量的东风,在国家政策不断向国产设备倾斜的大趋势下,中国将有望迎来国产设备繁荣发展的新阶段,预计未来五到十年又将有多个细分领域完成进口替代。国内龙头将享有行业高增速及进口替代的双重驱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市场竞争格局重塑。行业增速快、国产化率低的细分市场是器械领域投资的黄金细分,主要处于下图中右下角三角形中,以及三角形外部分更加细分的市场,主要包括大中型设备中的彩超、CT、MRI、内窥镜,IVD领域的化学发光、分子诊断,骨科植入物中的关节等。

  资料来源: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米内网,IHS Markit,Rncos,McEvoy & Farmer,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民生证券研究院

  资料来源: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米内网,IHS Markit,Rncos,McEvoy & Farmer,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民生证券研究院

  监护仪的发展和近年来电子、通信、计算机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相关技术的发展为监护仪的研发生产提供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成为国产替代的良好基础。

  90年代,我国监护仪市场为外企垄断;迈瑞等企业从最初的代理商率先转向自主研发,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目前国产企业市占率已超过70%,其中迈瑞超过50%。

  资料来源: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中国医疗设备杂志,迈瑞医疗招股书,中信建投证券

  目前国内基层医疗机构DR配置率较低,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对产品价格较为敏感更关注性价比,国产品牌成为首选。伴随国产替代和厂商竞争,DR均价近年来有所下降。万东医疗为我国DR行业龙头,具备全产业链自产能力。

  中低端产品领域已经实现技术突破,高端领域进口替代正在随着国内一线厂商技术追赶、外延并购持续进行中,是未来中期主要增长逻辑。

  中国CT、超导核磁的高端市场为GPS垄断,目前乡镇和县级医院为国产企业主要市场。CT和核磁技术自问世以来,已针对临床需求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目前技术已经进入了平台期,国内企业正在快速追赶。

  在二级医院市场中,国产品牌代表之一的东软医疗打破国外垄断,以超过10%的占有率跻身一线月的全国各省市CT中标结果来看,GE、东软的中标数最高,分别为36和22台;其次为西门子、联影、安科,佳能、赛诺威盛中标数量相对较少,已经可以看到国产CT实现进口替代的曙光。

  根据《2016年中国CT设备市场研究报告》,2015年,单双层低端CT市场保有量占CT市场总额的51%,三级医院主力机型64排及以上高端CT市场保有量占比接近20%。2015年16排CT销量份额48%,单双层CT销量份额为15%,份额持续下滑,64排及以上高端CT销量份额36%。近几年,64排CT逐步代替16排CT成为县级医院的主力机型,而16排CT主要在乡镇卫生院装机较多。CT作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A类乡镇卫生院必配设备,基层医疗机构更倾向于采购国产设备,一方面可以降低患者检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售后服务成本,这为国产品牌如东软、联影、安科、万东等的进口替代提供机会。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的统计,2011-2015年MRI设备市场保有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2015年MRI市场保有量9089台,新增销量1422台。超导MRI是MRI的主流产品,2015年1.5T超导在MRI总销量中占比51%,3.0T超导占比15%,永磁占比34%。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GE、飞利浦、西门子三家约占市场总额的一半。联影、东软作为国产磁共振代表,在超导核磁共振领域,尤其在1.5T磁共振市场表现突出,其中联影的1.5T超导MRI在2015年的国内市场份额中已经超越部分进口企业,MRI的市场竞争已演变为国内外企业同台竞技的格局。

  近几年,国内永磁的销量增速为个位数,价格也下降较多,目前国内永磁MRI生产厂家基本均为国内企业,外资被挤出中国市场,国内永磁第一阵营企业包括鑫高益、贝斯达、万东医疗。国内1.5T超导核磁市场增速较快,行业增速在20%以上,龙头联影、万东等增速高于行业增速,比如万东医疗2018年1.5T超导核磁的销量翻倍增长,预计销售台数近50台(2017年约为24台),一方面原因是2017年起,国内超导核磁核心零部件磁体、放大镜等国产化从而降低成本,出厂价和终端价均大幅下降,并且未来每年以接近20%的比例降价,很多基层医院逐步能够负担得起;另一方面原因是很多临床端应用问题解决了,国产超导核磁得到了医院的认可。

  目前我国彩超市场约为100亿元,近年来增速为10%左右。2018年,迈瑞、开立的市场份额分别为第3和第5名。彩超的探头和算法为核心壁垒:1)芯片技术:国内芯片技术由于起步较晚,研发能力较弱,国内彩超厂商主要依赖外购。2)探头和算法:为彩超的核心技术壁垒,是决定高端彩超性能的重要因素。3)功能诊断辅助软件:需与整体系统配合,相对来说更易突破。进口高端彩超在前沿技术应用、科研辅助及心脏专科彩超性能等方面领先国产彩超约5年左右。

  未来五年,是国内彩超完成进口替代的关键五年,伴随着以迈瑞医疗、开立医疗为首的国产彩超企业技术平台不断升级。迈瑞医疗2013年并购高端超声影像制造商Zonare加快了公司产品向高端延伸的进程,2016-2017年,公司先后推出了Resona7等高端彩超产品,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公司超声影像类产品的整体形象快速提升。开立医疗于2016年底推出全新高端S50彩超平台,上市后迅速放量,目前S50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提升到近25%,今年一季度又推出嵌入人工智能的S60彩超平台,配置第二代的单晶探头,成像速度、信噪比、灵敏度都有所提升,预计未来3年内高端彩超收入占比能够达到40%以上,医院覆盖率的提升以及存量仪器的更新换代促进彩超的销售。国产企业超声核心部件的研发水平已媲美GPS,超声探头技术是决定超声系统性能的核心技术之一,例如开立医疗在当今超声领域最高端的单晶探头技术方面,跻身国际一流水平,为整个系统性能的先进性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

  :相比其他医疗器械,全球内窥镜厂商集中度较高,尤其是在软性内窥镜行业,少数企业把持了基于CCD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内窥镜技术从而形成了长年的市场垄断。其中,奥林巴斯、宾得医疗、富士等国际知名内窥镜企业凭借其技术垄断、先进的加工能力、领先的工艺水平获得了寡头垄断的市场地位,占据中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虽然国产品牌在价格上有绝对优势,但技术水平仍然是软肋,加之销售渠道的开拓能力及售后维修能力有限,市场占有率不到四分之一。尤其是高清摄像系统,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足5%。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替代CCD图像传感器技术的趋势下,国际知名内窥镜企业的技术垄断被打破,给其他国家的内窥镜企业带来机遇。以开立医疗为例,作为市场新进入者,虽目前市场占有率较小,但通过自主研发,公司在内窥镜领域已掌握核心技术,包括内窥镜体精密机械设计与装配、微小成像光学系统设计与装配、基于FPGA平台图像处理技术、超声内镜技术等,公司在2016年底推出国产首台高清电子内镜系统HD-500,2018年内窥镜的收入估计超过1.2亿元,2019年一季度HD-550注册上市销售,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内窥镜市场有力竞争者。开立医疗HD550对标奥林巴斯260系列,奥林巴斯目前最高端的产品为290系列,HD550与其差距主要为镜体操控性和光学染色效果。

  2000年以前,国内先心病封堵器市场为外企垄断。2001-2008年的追赶阶段:国内厂家以仿制和改制为主,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已与进口产品无异。2008-2010年的自主创新阶段:先健科技开发出陶瓷覆膜封堵器,生物相容性更好,相比封堵器的发明公司美国AGA的产品更为先进。2010-2012年之后的突破及领跑阶段:乐普医疗、先健科技等公司研发的可降解封堵器在产品设计和技术水平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国产品牌先心封堵器占据市场95%以上的市场份额,接近完全进口替代。国内厂商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仍在持续改进。左心耳封堵器与先心病封堵器具有部分相同的技术基础,基于相关技术积累,先健科技及其他国内企业推出的左心耳封堵器已占据国内市场30%的份额,与进口企业同台竞技。

  2004年之前,国内冠脉支架市场基本上由进口产品占据。2004和2005年微创医疗、乐普医疗的国产药物洗脱冠脉支架陆续上市,开始迅速国产替代,目前国产企业的市场份额已达80%

  2018年中国骨科植入市场前20的生产企业共占据57.34%的市场份额,其中6家进口企业共占据38.84%的市场份额,14家国产企业共占据18.50%的市场份额。国产骨科植入物主要集中在二级医院的中低端市场。产品出口也是以价格竞争优势拓展国际市场,主要是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在70亿元左右。

  在国内市场,创伤、脊柱和关节三类细分销售收入占比接近。其中,创伤植入类产品2010年-2017年销售收入由33亿元提升至67亿元,复合增速为12.53%,国产化比例达到63%。该领域技术壁垒最低,是国内生产厂商技术最为成熟、开发较早、国产化进程最高的细分。目前,国内市场份额较高的厂商有大博医疗、威高骨科和天津天正,提供了市面上近三分之一的国产创伤类产品,而行业内其他厂商则普遍规模较小。

  脊柱类产品2010-2017年销售收入由21亿元增长至62亿元,复合增速19.77%,国产化比例约为44%,进口替代程度低于创伤类产品,但市场集中度更高,国产厂商大博、威高、天正占据了国产脊柱类产品近一半的份额。

  2010-2017年人工关节类产品销售收入由18亿元增长至61亿元,复合增速最高为22.56%,但国产化进程最慢,进口产品依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关节植入使用寿命可到15-20年,且生产工艺复杂,一方面对于生产厂商进入壁垒高、研发投入大,另一方面关节植入大多为终身植入,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技术发展成熟、口碑及服务都更有保障的进口产品。但随着爱康、春立等国产公司技术的发展以及医保政策的影响,人工关节类产品将成为骨科进口替代潜力最大的细分。

  生化诊断现状:我国发展最成熟的IVD领域。目前国内的生化诊断市场已完成大部分的进口替代,国产试剂占有率已超过50%,生化试剂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增速较慢。生化诊断仪器以开放为主,中低端已经饱和,向封闭化、自动流水线化方向发展。

  免疫诊断是我国近年IVD领域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增速度达15%以上。目前国内免疫诊断市场中外企有明显优势。国内酶联免疫领域主要企业有科华生物、北京万泰、上海荣盛、安图生物、厦门新创等,产品以针对肝炎、艾滋等传染病和生殖系列的免疫产品为主。化学发光检测近年来发展迅猛,多为封闭仪器。

  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起步晚但技术起点较高,目前市场规模基数较小,是近年增长速度最快领域。分子诊断门槛较高,分子诊断产品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诊断窗口期短及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等优点,但其操作比较复杂,检测环境条件要求高,不利于在基层医院使用,同时其试剂设备相应成本高。我国荧光定量PCR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因芯片和基因检测接近国际水平。

  另一方面,IVD设备的部分核心零部件仍需依赖进口,试剂的上游原材料同样需要进行全球采购。

  化学发光免疫诊断技术以化学发光剂、催化发光酶等物质标记抗原或抗体,当被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抗原相结合后,发光底物受发光剂、催化酶等物质作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相较于传统生化诊断,化学发光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特异性好、精确度高、检测范围广等优势。

  化学发光是IVD巨头的必争之地,自2003年西门子化学发光产品进入中国以来,IVD四巨头罗氏、雅培、丹纳赫(2011年并购贝克曼)和西门子占据化学发光市场70%以上的份额,强生、生物-梅里埃和希森美康等跨国巨头也加紧中国市场的攻城略地。自2011年新产业和迈克首批推出国产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以来,国产品牌加入竞争。目前国内发光市场基本形成“4+4”的竞争格局,罗氏、雅培、西门子、贝克曼4家外资巨头占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三甲医院是其主要客户,国内企业新产业、安图生物、迈克生物、迈瑞医疗4家占有近10%的市场份额。

  从国内竞争格局看,按2018年发光业务规模排序:新产业、安图、迈瑞、迈克,其他国产厂家销售额不超过1亿,较有竞争力的厂家有深圳亚辉龙、厦门万泰、苏州长光华医、江苏泽成等。

  客观来讲,目前国产品牌的化学发光在准确度、稳定性、试剂质量和仪器检测速度等指标上与进口品牌有一定差距,且由于化学发光检测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厂家难以通过量值溯源等方式证明产品质量,短期内国产品牌对进口品牌大面积替代的可能性较低。长期来看,化学发光毕竟是一项相对成熟的检测方法,随着国产产品的质量逐步被三甲医院认可和接受,检验科室的低值检测项目将逐渐被替代。

  现场快速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 POCT)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POCT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在多次专家论证基础上统一命名,并将其定义为: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POCT含义可从两方面进行理解:空间上,在患者身边进行的检验,即“床旁检验”;时间上,可进行“即时检验”。

  国内POCT快速诊断市场预计市场规模超过70亿元,进口品牌较少,主要是美艾利尔、罗氏、生物梅里埃等,国产厂家如万孚、基蛋等营收快速增长。

  国产POCT厂家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已实现POCT免疫胶体金向免疫荧光技术的升级,目前小型化的POCT化学发光正开始推广。对国产厂家而言,进口替代的难点在于技术,智能化、小型化的POCT仪器将更符合国内临床诊断要求,POCT市场国产占有率预计为30%-40%左右。

  分子诊断是精准医疗的技术基础,也是IVD增速最快的子行业。由于分子诊断是从基因层次进行检测,因此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相对较高,可在感染初期识别病毒或者提早确认基因缺陷,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医疗诊断服务,主要应用于遗传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检测与诊断。分子诊断逐步由以PCR为主变成以基因测序为主,以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芯片为辅的多种检测手段共存的分子诊断市场。基因测序因为其高通量、操作方便、信息量丰富、应用范围宽等优点成为最有前途的检测技术,目前属于“黄金投资时期”。2010年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仅为16.5亿元,到2016年已达到64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高达25.35%,预计2020年有望实现125亿元。

  医药行业逐步扩大带量采购的范围,医疗器械行业实行带量采购已经是行业内的一致预期,但政策何时落地、如何执行等还不明朗,但可以确定的是政策一旦执行,行业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向具有较强研发实力、一定规模效应的企业集中,但伴随市占率提升,产品价格、毛利率也会一并下降。头部企业在规模效应的支撑下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并且利用较强的议价能力和品牌优势压降器械流通环节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自身利润率。但对规模较小的器械生产企业而言,在缺乏规模效应的前提下与大厂进行价格战可能导致自身利润率下滑,或者失去市场份额,从而对企业盈利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来看,行业一致观点是带量采购政策的推出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医疗器械不同于药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难以出台统一的标准,因此最先执行带量采购的医疗器械可能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医用耗材。

  并购是推动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增大企业规模和业务覆盖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EPVantage和EvaluateMedTech的统计,2012年以来医疗器械市场并购的情况持续火热,其中2015年并购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而2017年医疗器械所有并购总额为985亿美元,约为2016年金额的两倍,但是数量上有所减少。

  从国际巨头的发展经验也可以看出,并购是行业内企业快速成长、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美敦力从1990年开始加快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多次并购树立起脊柱、冠脉支架和胰岛素泵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2015年,公司并购另一全球器械巨头柯惠医疗,助力其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GE在80年代后开始生产核磁共振产品,进一步加强了公司医学成像的业务规模,并在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巩固了其业务覆盖和规模上的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国内龙头迈瑞医疗大规模的收购开始于2011年,公司成立以来,陆续发起并购了12起。从并购标的的地理位置来看,国内并购9起,海外并购3起。并购方式的不同反映的是迈瑞并购目的的不同,迈瑞收购的国内标的,在经营领域上与迈瑞往往不尽相同,旨在通过并购拓宽产品序列;而海外并购的标的主营业务与迈瑞存在重叠,主要目的是通过收购拓宽海外市场,或者并购技术领先的海外企业,实现迈瑞技术和产品的跨越式发展。

  伴随着大量的并购,随之而来的大额商誉也是医疗器械企业,特别是大型医疗器械企业背负的风险,若并购标的业绩不及预期,随之而来的商誉减值会对企业当期利润造成较大的冲击,这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风险之一。

  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驱动属性较强,不断研发、投产技术更先进的器械是行业内企业能够扩大市场并长期生存的条件,因此创新科研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医疗器械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若新产品研发失败,则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导致企业利润受损,并且可能导致公司产品线落后于竞争对手,从而失去市场份额。

  另外,医疗器械新产品上市需要经历产品研发、注册检验、临床评价、注册申报等环节,根据器械的不同总周期在两年半到四年以上,其中产品注册环节就需要1-2年,若新产品在上市之前其他企业的同类产品获得上市许可则可能失去先发优势,对新产品拓展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医疗器械来讲,产品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到需要植入人体的高值耗材。若因产品质量问题或手术连带责任导致医疗纠纷,则器械生产企业将面临诉讼、仲裁、赔偿或负面新闻报道的可能,从而导致公司市场声誉受损,进而对公司产品销售和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我国共21家体外诊断上市企业,是医疗器械行业上市公司占比最多的细分领域,其原因是我国IVD产业的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其市场空间广阔且保持高速增长,为企业高速成长提供了基础,目前我国IVD上市企业体量普遍较小,IVD企业上市的进程近年明显加快。我国IVD上市企业地理分布较集中:广东省和北京市是IVD上市公司最集中的区域,分别有6家和5家上市公司。

  我国IVD上市公司多数由体外诊断试剂的集成创新和国外诊断产品代理起家,业务布局逐渐向原料生产、试剂和仪器研发、检测服务上下游延伸。达安基因、三诺生物、美康生物和凯普生物业务生态已发展成为生产、研发和检测服务全产业链综合型方案解决商。

  IVD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通过投资并购纷纷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迈瑞医疗、安图生物、万孚生物等逐渐攻克了上游原材料环节,下游延伸“制造+服务”成为未来IVD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向。

  体外诊断细分领域较多、单一技术领域的市场天花板有限,因此多数企业利用自身原有的优势将单一产品做到具备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在某一细分领域形成优势之后进行横向扩张,开展产品多元化布局,借助原有产品领域渠道优势深耕细作补充产品线,打造综合性平台来壮大发展规模。单个企业的检测品类必须要齐全,才能满足客户打包采购的实际需求,因此发展多线业务,完善品类成为重要扩张战略。早期上市的体外诊断企业多数都由生化诊断起步,逐渐向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进行技术升级。根据营收主要产品占比,分为4类:

  :分子诊断起家的企业专注于试剂开发,较少进行仪器研发。凯普生物和艾德生物都没有仪器研发,贝瑞基因和华大基因两家基因测序企业都向上游测序仪研发布局,达安基因则仅进行PCR仪器研发。生化诊断起家的企业在仪器研发布局方面一般从生化分析仪向化学发光分析仪进发,如科华生物、利德曼。综合实力较强的IVD企业在仪器研发方面布局全面,包括迈瑞医疗、安图生物、迪瑞医疗。

  目前我国已上市高值耗材企业共计17家,分布于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物、眼科植入物和血液净化等细分领域。高值耗材上市公司所在地在上海、北京和广东省最多。17家高值耗材上市公司中,有7家在香港上市。

  乐普医疗、威高股份和微创医疗依靠多年的内部研发和并购拓展,产品线非常丰富。佰仁医疗、启明医疗和健帆生物等企业则专注于细分领域产品技术研发创新,产品线单薄。

  多数低值耗材企业在自身细分领域进行研发升级和产品线组合,发展成为方案解决商。10家低值耗材上市公司中,5家转型涉足高值耗材领域,如蓝帆医疗则通过海外收购获得心脏介入器械,阳普医疗通过自主研发和对外并购开展IVD试剂、仪器、软件和服务的业务。

  中创产业研究院汇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新兴产业、创新企业、投资机构、创新者、企业家和产业家等各方面的资源,是体系开放、多方协同的新型研究机构,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政府部门、企业和产业集团提供产业发展咨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创产业研究院坚持“研究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理念,目前已形成医疗产业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先进制造研究中心和产业资源中心,组建成立了各研究方向的专家库。